Friday, July 31, 2009

寶寶講華語


我車後鏡有張紙貼寫著“車上有寶寶,寶寶講華語”,這是數年前報館辦活動時派印的標語。

當時我和同事們一直吵著上司解釋“車上有寶寶”與“寶寶講華語”有甚麼關係?結果沒有人可給予合理答案,我就擅自解讀為“如這輛車上載的寶寶是講華語,那麼寶寶的家人應會閱讀華文報,而寶寶也有潛能會在未來成為華文報讀者”。

“寶寶講華語”的背後,轉換到今天的時代背景,中國經濟和各領域崛起之際,會講華語的寶寶,趕著讓寶寶去學華語的父母,都看到了會講華語的優勢。

我隱約記得我們小學時,有一陣子校方規定學生在學校必須講華語,不可講方言,否則就會被罰款還是甚麼的。那時,每個家庭大多數都各自用自家方言和小孩溝通,所以有些人在家 講客家話、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來到學校就用比較普遍使用的福建話。

當時只有一些老師的孩子才會在家講華語、英語。

可是,現在幾乎大多數受華文教育的家庭,連家里的公公婆婆,甚至印尼女佣,都忙著對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講華語,一些老人家甚至擔心用方言溝通,孫子聽不懂。

很多人忽略了小孩吸收不同語言的先天能力如海綿,而方言就這樣一點一點沒落,現在反而是很多不同籍貫的鄉團會館,發動“講方言運動”,甚至開方言班教導新生代。

我和家人都用客家話交談,我女兒會聆聽客家話後一字無誤的翻譯成華語,姐姐的女兒會把客家話翻譯成英語,但是他們都不願意開口講客家話或任何方言。不過從電視劇他們卻學會了廣東話和閩南語。

當我們把範圍縮小更多,把不同種族會否被同化的矛盾,移到華裔以不同方言延續各自籍貫特色,演變成以華語溝通的“統一局面”,間中仍存在類似“失根”的百花齊放文化沒落的矛盾和隱憂。

沒有了膚色的考量,源自祖先的文化價值、歷史、生活習俗等這些東西,看起來也一點一點的在新生代成長環境中流失。也許,當大家都尋求在共同可接受的某種層面不分彼此時,保留原有屬於本身淵源的特色和價值還是必要的,否則間中所造成的流失,是更多的惆悵。

─楊微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