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8, 2010

创造价值

学期末将近。这段日子,学校里有一些常见的纪律问题。校规规定学生整个学期有一定的出席率。很多学生因为早前逃课或什么的,所以常常会在这个时候拿病假单来推搪。

前几天,抓到一个篡改病假单的学生,还有一个抄袭作业的学生。

每次要见有纪律问题的学生我都很烦。也许我没有同理心或同情心。但我总觉得,这些学生其实生活上并没有什么问题。比如家庭没有问题,经济没有问题,感情没有问题,也不是读不了书。换句话说,从我的角度来看,实在是没有理由会有纪律问题的。

这样的纪律问题,所反映出来的,其实就是人格缺陷的问题吧。

而人格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家庭的教育。我现在开始了解到,所谓的“三岁定八十”,说的其实就是人格的培养。学生来到高等学府时,品行已经定格。这个时候的老师,也很难去重新塑造一个人格。以前老师在成绩册里常常写道“品学兼优”,可是我们的家庭和教育制度,是不是很全面的去培育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却有待商榷。

所以,日本教育学家牧口常三郎在30年代就开始提倡“创造价值”的教育理论,以价值哲学为基石。他觉得,教育的目的,必须和生命的目的相同,而生命的目的,就是达到绝对的幸福,在我们的生命里创造一些价值。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要有良好的品格修养。

这样的理念,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并没有得到很大的认同。

不过,没有人的品格是完美的。即便是父母。可是,教育,不管是家庭或学校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孩子去发掘的一个过程。与其给与孩子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习如何去发掘知识。这样看来,父母失落的品格,也是一个发掘和教育的过程。因为我们不可能把最完美的一面呈现给孩子。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是充满缺陷的。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接触到不完美的那一面,包括父母亲的不完美,然后引导他们在这不完美的环境里去创造一个有价值的生命。

作为母亲的你,也要这样加油罢。

Teachers must not guide students with an arrogant attitude of holding themselves up as a model of greatness to which students should aspire. Rather, they should urge children not to be satisfied merely attaining what the teacher has achieved. It is important to teach children to set their sights on much more accomplished people. The correct attitude for a teacher is a humble one, telling children that you want to advance together with them toward that goal. -- Tsunesaburo Makiguchi


-- 蔡欣洵 --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0

失落的品格去哪裏



很多人都說大馬前首相敦馬哈迪喜歡亂講話,不過剛在北大聽他一席話:“我情願一個人的知識少一些,但品格完美些”,卻發人省思。

他認為現代家庭教育中,父母沒有好好扮演塑造孩子品格的角色,他小時犯錯就會被父母扭耳朵,可是現在父母打了孩子,孩子可能會找律師來起訴父母虐童。所以他覺得“品格塑造”應列為學校正課科目,從幼兒園一直教到中學,引導學生自律、有同理心、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作為一個職業女性,同時又是一個母親,可能別人不在意的這一席話,卻讓我心里難過徬徨。我對自己作為母親,卻因為品格缺陷而不能以身教來塑造品格比較完美的孩子,感到沮喪。

回想我們成長年代的同伴,到今日觀察新一代的孩子,在不同年代和各自父母相處的情況,其實會發現很多父母都聲稱努力要為孩子好,而施予嚴格管教、或選擇較為放縱手法,然而不管用的方式如何,難免孩子們總會對父母產生不滿。

或許,轉換立場後,不同年代的孩子也會認為,孩子不管表現得如何,父母總有不滿意及對孩子有過高的期許。

這些,都是因為沒有人的品格是完美的,甚至更嚴重的是存有缺陷,因此父母親失落的品格,不能有效的引導孩子,甚至可能傷害到孩子的感受。而有朝一日這些孩子成為父母時,又再因為自身不完美的品格,重演品格引導方面的失落。

近年,有心的教育界人士都逐漸意識到“品格失落”的知識份子越來越多,一個人可能很聰明、成績極其優秀,可是卻因沒有品格而不懂得待人處世,簡單的說就是不懂做“人”。

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就作出諸如馬哈迪的建議,情願一個學生的知識少一些,品格好一些,要教一個孩子“成人”比“成材”更重要。即使不完美,但也不要有太多缺陷。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需要配合塑造人的品格,但是很重要的一點,也讓人往往感到沮喪的一點是:父母和教師自身更有必要先省思失落的品格。

先省悟後,或尋求輔導,或以同理心和孩子一起學習真心改過,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完美的品格,或許才有糾正的空間。

我知道人很難承認自己的品格有缺陷,因為人們通常只會看見別人的不完美,不是自己。

教育的重心失去聚焦,和失落的品格去了哪裏,必然是有關連的。

──楊微屏──

Thursday, January 21, 2010

我们的重心在那里

会考成绩放榜的前一个星期是各学院的开放日。所谓的开放日,就是让即将报名的学生,或在籍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学校参观。

三天的开放日是学院的重头戏。我们在去年的8月就已经开始筹备的工作了。免费巴士到学校去接中学生来参观,各院系安排了突出各课程的项目,装饰,布条,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招生的手段,以一种很商业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报名。

我想起以前妈妈掌校独中的时候,也很努力的去招生。

她和同事到乡区的学校去讲解独中的课程,下乡拜访学生家长。那时,独中的声誉不好。是让那些会考不及格,上不了国民中学的学生读书的地方。除了要整顿学校,提高名声,更重要的是筹款。那时,每年的农历新年,妈妈都会随醒狮团出动,沿街采青,来给学校筹款。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筹款活动,比如举办文娱晚会,歌星演唱会等等。

20多年过去,我现在做的工作,和当年妈妈做的工作,竟然十分相似。

比如,我也要到中学去做招生演讲,我也要做课程辅导的工作。过程可能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招生。所不同的是,现在我的演讲借用了科技。我们的招生活动,是有一笔可观的预算的。我们不必为筹款而头痛。我们所担心的,是我们的节目够不够新鲜,我们的开放日,够不够创意,能不能吸引新时代的学生。

偶尔,我会很迷惘。因为在这样的环境,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有点模糊,焦点有些稀释了。在我们让节目的形式更精彩的同时,我们其实并没有特别关注节目的内容和教育有没有更直接的关系。

可是不管是岛国的学院还是家乡的独中,在这样竞争的大环境当中,是没有办法不更积极的争取学生,也就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的。

开放日的模式是成功的。每年,我们都吸引了不下1万人来参观。我们固然没有办法去评定有多少学生是因为开放日而报名,至少在数字上是可以交得了差的。那么,这样的模式,是不是也能够应用在家乡的独中上呢?以一种比较商业化的,比较有系统的一个方式,让我们的独中的老师,能够不必因为花太多的时间在招生和筹款上,以至于在教育那一块失去了重心。

我还是不很确定。

-- 蔡欣洵 --

Friday, January 15, 2010

快手的前半生

我有一個外號叫“快手”,因為做甚麼事情都快,我一直是和時間賽跑的人。

從19歲進入20歲時,我幾乎不願等待,不斷追逐時間來做許多事情,所以才會一邊唸書一邊當記者,畢業後也完全不讓自己有任何空白的時間,就投入社會工作、賺錢、儲錢。

從畢業、工作、結婚、生育、為孩子的未來打算......我一直都在人們所謂人生必經階段中,快快走過。

我22歲結婚,當時報館里很多比我年長的同事有些擔心,勸告我再仔細考慮。其中一位同事形容我:“你做甚麼事情都比人快,連結婚也是......”甚至有人問我:“如果後悔了怎麼辦?”

婚後,我仍像個沒結婚的人,自由自在到處玩,到了某一年我曾改變主意,想抽離當初自己過於快速決定的結局。然而那一年,卻又非常渴望成為一個母親,在矛盾的情緒中,我懷孕了。

因為這是我的選擇,當了母親後,我一直很享受養育孩子的樂趣,如果我的前半生擁有的多重身份,包括是人家的女兒、女友、情人、妻子、媳婦、朋友、姐妹和母親,我很肯定我最喜歡的身份是當母親。

就這樣,12年過去了,我的前半生堆積歲月的滄桑,雖然比較起許多結了婚的人,我仍自由自在,不受約束,可是已錯過的很多東西,曾有的後悔念頭,都捲在前半生。

我可以假裝沒有看見前半生隱藏的不適,因為我相信後半生,我仍有機會改變。

我想,我終究不是屈服於命運的人。不過,比較失敗的是,走了快半生的我卻仍無法像你這樣進入無嗔無怒的高境界,歲月無法讓我撫平氣焰,去做個比較有修養的高EQ成年人。

──楊微屏──

Wednesday, January 6, 2010

我的前半生


我来新加坡找工作的时候也是21岁。刚刚毕业的我,在求职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文化冲击。除了因为异乡文化的差距,职场的竞争也让我无所适从。

那时候,在陌生的城市里生存,和你一样,心里没有恐惧。以一种初生之犊的勇气,常常做了再说。这样的坚持了下来。几年后,我转业时尝试争取较高的职位。可是得到的回应是我太年轻,担当不了那个职位。所以那时我的工作服都很保守严肃,因为不想让人看到那个青涩的自己。

然后时间的河慢慢的,静静的流了过去。

在岁月的过程中,我们都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比如我辗转的找到了一份让我很心安的职业。比如我的感情已经沉淀。在职场中,虽然我不是那个呼风唤雨的人,但是至少时间给了我一张面孔。所以我不再需要靠工作服来伪装过度的稚嫩。

以前看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觉得那是离自己很远的事。很多我们现在经历的事情,也不是我们当年在课室外聊天的时候可以预知的。那时,我们的梦想很亦舒。但是,亦舒的主角也会老去。近年再看亦舒的近作,却也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烦恼,不同的理想,不同的感受。

我当然对时间的流逝也十分感慨。但是在半途中回首来时路,我觉得也是精彩的。固然,精不精彩你我的诠释不同,但是假如你问我会不会想回到我生命中的哪一段时间,我会很坚决的告诉你不会。这样就已经很好。我也许错过了一些什么,可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所作的决,不管是选择在那里落脚,或是爱情。

我是个不依恋过去的人。

我想起最近高锟获颁诺贝尔奖的事。他的太太说,奖项来迟了一步。因为高锟患上老人痴呆症,已经忘记了他以前所付出过的努力,也不会了解得奖的重要。

但是我想,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忘记曾经如此努力的经营每一个日子,但时间是不会忘记的。这样的努力,会烙印在我们生命的轨迹。而我愿意相信,其实高锟是知道的。只是到了生命的某一段时候,这些,都不重要了。所以我们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回到生命的最初。

我的前半生就这样过去了。

"In the end, 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 It's the life in your years." – Abraham Lincoln

Friday, January 1, 2010

2010

2010,曾是多麼遙遠的年代,眼前卻進入了這個在歲數上讓我覺得“不爽”的年份。

昨日已是“去年”。去年聖誕節我參加了10年來缺席的報館宴會,和同事們共車到吉隆坡,經過很多路口,一個個曾經熟悉的地名在眼前掠過,可是如今卻已是不一樣的風景,周圍都增加以前沒有的建築物。

重臨當年每天進入工作的總社報館,看起來似陌生又熟悉。沿著正門的樓梯上去時,卻是裝修後不一樣的光景,走著走著,來到了采訪部,這和當年每天進出的采訪部已完全不一樣,不管是人,或是采訪部的所在地。

離開原來的地方後,通常不熱衷再倒回原地,過去的人和物,常常都不是我願意重新再接觸的。在心的某部份,這算是一種自閉嗎?

這趟重臨舊地,心情是複雜的,不能想像吉隆坡曾是自己每天生活、工作的地方。

那時還不到21歲,每天駕著電單車,拿著地圖,或向熟悉環境的同事問路後,就這樣在陌生的環境里尋找不曾去過的地方采訪,心里完全沒有懼怕。

在當時的采訪部,幾十個記者中,起初自己是年齡最小的一個,然後一年一年過去,漸漸來了更年輕的人,可是一直到離開吉隆坡回到家鄉時,自己仍是不超過25歲的人。

時間是無情而可怕的,再到吉隆坡和總社走一趟後,掙扎面對的是自己的年輕歲月曾在這里渡過,再回頭時卻原來是這樣久遠的事。

在十多二十歲時,看見三四十歲的人,會覺得那是很老的人。

當年我們這樣看別人,現在別人這樣看我們,將來另一批別人又如此看待現在如此看我們的人。

走到2010年,這算是“半生”了嗎?在許多不能預測的無常中,這樣的歲數甚至就是一個人的一生。

時間仍會繼續在不能掌握中,就這樣彷彿一切如昨日,未來卻變成今日。

2010年,我們仍會互相祝福“新年快樂”。快樂不快樂,也還是在無法和時間僵持下,繼續走下去。

也許可以在每一年的第一天說一聲新年快樂,就是一份值得感恩的福氣,即使多麼不爽年華老去。

──楊微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