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 2009

“华文?谁怕谁!?”



华文,是新加坡的一根刺。

1965年建国后,因为要把一个国家带到世界各地去,当年的政府大力推动英语。1965年生的小孩,成了最后一批接受华文教育的一代。后来,学校就没有所谓的华文教育或英文教育了。教学媒介语一概是英语,学生选修第二语言,也就是母语。那时,跟我们在学校时一样,很多父母亲在家跟小孩都说方言。1979年起,政府发起了讲华语运动。后来电视和电台节目都不准有方言节目。香港的连续剧,一律配音成华语。

可是没有想到中国会崛起。没有想到连投资大师如罗杰斯,都会把家人带来新加坡,千方百计的想让小孩入读一所以注重华文著称的小学,还时不时鼓励大家学华语。

这时,岛国已经流失了一代讲华语的人。

我想起以前我们都没有这样的烦恼。我从小在一个多语的环境中长大。外公家都以广东话或福建话交谈。妈妈那时是华文老师,华语自然是我的第一语言。上学后开始学习马来文和英文。虽然英语会话那时会有点困难,但都不是一个阻碍。

来到岛国后,我对华文在这里的“没落”感到很感慨。很多人对于我能够很流利的说写华文感到不可思议,然后带一点“骄傲”的告诉我他们不会说华语。好像这样,会让他们更“环球”,更高级。

岛国的讲华语运动到今年推行了30年。从刚刚开始的多讲华语少说方言,到今天锁定针对讲英语的一群和青少年,始终有点力不从心。今年,推广华语理事会的标语是“华文?谁怕谁!?”,还找来说华语的洋小孩拍广告片,把华语塑造成一个很“酷”的环球语言。

不知怎的,我感到有点悲哀。我想起当年我们学华文,根本就没有一个“必须学华文因为有经济价值”的考量。我们很自然的就看华文书了。很自然的就讲华语了。我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时的大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团结,更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还是因为那时我们很单纯的相信,文化,是要延续的。

岛国的学华语是一个断层。文化,很难隔代延续。而语文,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文化作为基础的语言是空泛的,是没有内蕴的。

有点缥缈,有点不实在。

-- 蔡欣洵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