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書,剛好都關於回教國家的動蕩時代,內容不外是貧富懸殊社會中弱勢如何以愛和信念去支撐、人性和權勢的斗爭之類……。
去年開始生活在人們眼中的“回教州”之下,我並不強烈感受到生活有甚麼具體的改變,但一些人總會提到未來隱憂,而我們此時在政局的亂象中,看不清的是會更好還是更壞的方向。
關於我們這一代,其實我並不擔心。不過,下一代將面對的是甚麼局勢和變化,雖然我不以“擔心”去詮釋,但此時能做的還只限於“觀望”。
我不確定有一天,我是不是就會從原來的地方走掉了,就像我已作好準備放手,如果有一天我的下一代懂得自己要走的方向時,她是不是要留在這里,還是另外找到更適合她發揮自己的新土地,基本上我覺得不能預測的未來,終究讓一切順其自然的發展,不是現在就能先設想。
像很多人一樣,當我周而復始聽到一些人質疑我們對這個國家的情意結時,我確實會感到沮喪。
你在島國生活了17年,而我一直都留在這里,可是仍有很多時候,我想我的心也會飄浮不定。雖然沒有刻意去思考歸屬的問題,但也許因為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感受,就不需要去怎樣確認。
來自政治議程的噪音,意圖制造某些人民質疑和自己生活緊密連接的國家、社會。然而,政策和機制的偏差仍會刺傷某些感受,懷疑一路走來的歷史定位。
這時難免感慨,在稻禾旁的我,和在島國樹下的你,對現實與歸屬的心態,是對調,還是一致?
─楊微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