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1, 2009

有一种说法

岛国总理的国庆日群众大会献辞中,有很大的篇幅讲到了种族和宗教的和谐。国庆日后的国会辩论,也提及了种族和宗教的问题。15 Malaysia 的主题,恰巧也和种族和谐有关。

新加坡政府紧记60年代种族暴动的历史,20年前经国会通过了《维持宗教和谐法案》,自各方面教育并维持种族和宗教和谐,比如每年在学校举行的种族和谐日,还有由九大宗教组成的宗教联谊理事会等等。

但是,大马和岛国的政治气候不同,所以对于宗教、言论自由、貪污等敏感课题所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甚至于愿景或关注的课题也不尽相同。

岛国的国庆日,每年的主题也许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却都在于让人民重新爱上这块土地,让人民“回家”。所以每年的国庆日群众大会的演说,都是激励人心的。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上来看,岛国的人民,已经度过了最基本的,对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因为基本上,治安是良好的,政策是妥善的,失业率是相对较低的,教育是普及的。所以当基本的需求都达到以后,人们转而向更高的层次去要求,比如归属感,自信心,成就,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岛国人民所诉求的所谓言论自由或所谓的种族宗教和谐,就不单纯是因为要满足于基本的安全感的需求,而是较高层次的尊重需求了。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如何表现爱国的精神,如何培养爱国的精神,或如何体现诉求,都会有不同的方式。

在我这个身份暧昧的本地外国人看来,15 Malaysia 之所以能够引起注意,除了因为它的草根性,更大的原因,在于诉求的推动力是人最基本的,对生理和安全感的要求。这种最原始的推动力是巨大的,强烈的,因为它关乎人的生存的本能。

多元社会最理想的境界,当然是多元文化政策(Multiculturalism)的成功。这是岛国立志的理想。但事实上,能不能够实现这样的理想,却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不是只是醒觉或诉求就可以达成的。

在8月,两地庆祝国庆的同时,却看到近半个世纪以来,原来已经走到南辕北撤去了。幸好我们只是一介草民,还能够惺惺相惜。

-- 蔡欣洵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