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7, 2010

失落的品格去哪裏



很多人都說大馬前首相敦馬哈迪喜歡亂講話,不過剛在北大聽他一席話:“我情願一個人的知識少一些,但品格完美些”,卻發人省思。

他認為現代家庭教育中,父母沒有好好扮演塑造孩子品格的角色,他小時犯錯就會被父母扭耳朵,可是現在父母打了孩子,孩子可能會找律師來起訴父母虐童。所以他覺得“品格塑造”應列為學校正課科目,從幼兒園一直教到中學,引導學生自律、有同理心、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作為一個職業女性,同時又是一個母親,可能別人不在意的這一席話,卻讓我心里難過徬徨。我對自己作為母親,卻因為品格缺陷而不能以身教來塑造品格比較完美的孩子,感到沮喪。

回想我們成長年代的同伴,到今日觀察新一代的孩子,在不同年代和各自父母相處的情況,其實會發現很多父母都聲稱努力要為孩子好,而施予嚴格管教、或選擇較為放縱手法,然而不管用的方式如何,難免孩子們總會對父母產生不滿。

或許,轉換立場後,不同年代的孩子也會認為,孩子不管表現得如何,父母總有不滿意及對孩子有過高的期許。

這些,都是因為沒有人的品格是完美的,甚至更嚴重的是存有缺陷,因此父母親失落的品格,不能有效的引導孩子,甚至可能傷害到孩子的感受。而有朝一日這些孩子成為父母時,又再因為自身不完美的品格,重演品格引導方面的失落。

近年,有心的教育界人士都逐漸意識到“品格失落”的知識份子越來越多,一個人可能很聰明、成績極其優秀,可是卻因沒有品格而不懂得待人處世,簡單的說就是不懂做“人”。

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就作出諸如馬哈迪的建議,情願一個學生的知識少一些,品格好一些,要教一個孩子“成人”比“成材”更重要。即使不完美,但也不要有太多缺陷。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需要配合塑造人的品格,但是很重要的一點,也讓人往往感到沮喪的一點是:父母和教師自身更有必要先省思失落的品格。

先省悟後,或尋求輔導,或以同理心和孩子一起學習真心改過,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完美的品格,或許才有糾正的空間。

我知道人很難承認自己的品格有缺陷,因為人們通常只會看見別人的不完美,不是自己。

教育的重心失去聚焦,和失落的品格去了哪裏,必然是有關連的。

──楊微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