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以前周末的时候,我会骑着脚车随外婆去巴刹买菜,然后把东西载回家。巴刹离我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外婆会很习惯性的光顾某一摊菜摊,或某一摊卖鱼的或卖肉的。买惯了,就成了忠实的顾客,也不会转到另一摊去。
菜摊的摊主,会很自动的给一小撮的葱或辣椒。卖鱼的会介绍那天比较新鲜的鱼虾。卖肉的会把猪肝留给外婆。偶尔,会跟外婆聊家常,说说哎呀你的孙女儿这么大了什么的。买完菜,会到路边买早餐。有一摊卖咖喱饭的老板娘,因为买惯了5角钱一包的咖喱饭,也不问要什么就打包过来。带家里的鸡蛋去买炒果条或roti canai,还可以少算1角。
我成家以后,家里隔一条马路也有巴刹。那时我到巴刹买菜,老板也会顺手给几根葱或辣椒。然后手不停的忙着,嘴里还教顾客怎样烹煮一些比较少见的蔬菜。巴刹里的人气很旺盛,人情很浓郁。
近年来岛国的巴刹却越来越少。因为顾客老化,巴刹也逐渐被连锁大型超市收购。我家对面的巴刹后来也成了冷气超市。
有些同事曾经很骄傲的跟我说,她们只到冷气超市去买菜。除了因为巴刹有腥味,有点杂乱,更重要的是同事不知道如何分辨各类蔬菜。超市的标签很明显,所以不会买错。当然这些人也并不会常常去买菜罢。
热烈讨论巴刹的去留之后,政府说并不会干预,让市场去决定巴刹有没有继续生存的机会。当然,市场很重要。老化的社会里,通常所谓老旧的人和事都要让位给年轻的,因为市场已经不属于我们了。好像巴刹这样的所谓的软文化,不像古老的建筑,说保留就可以保留,因为没有了活动,就没有了生存的意义。
而在这样一个高度且迅速发展的经济体里,人情是要让位给人气的。
我会觉得没有了巴刹而感到遗憾吗?也许罢。因为我虽然移居城市,但我的乡村心态还是会时不时的浮现。我会因为没有了巴刹而不能生活吗?当然也不会。因为我们都适应过来了。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之下。
但是,偶尔我也会怀念那可以跟老板要几根葱的日子。不是因为贪小便宜,而是这几根葱所代表的意义,是以后或许很难再现的人情味。
-- 蔡欣洵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