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1, 2010
良心的重量
看完你分享的短片,因為我們現在是“中年心情”,感受必然比較深。
透過短片說故事的背後,都是用心良苦意欲喚起孝道價值觀,然而不能否認的是,人生的現實中有很多不同層面、不同性格的父母和子女,同樣的價值觀通常並不一定能適用於所有從表象看見的家庭。
就以我們分別分享的兩個短片來看,當中的兩個母親、兩個兒子對親情的態度和想法都完全相反,在一個家庭中有時是孩子不想傾聽父母,有時卻是父母不以合理的方式讓孩子盡孝。
要講到“孝”,確實是不容易,我們審察自己,我們也不是完美的孩子,不足以敢說自己是盡孝得宜。我想“孝”這個字眼的負擔比較重,能夠比較坦然的去感悟而不至於負擔很重的,或許可以說成是“對待親情的言行態度”。
不要太責怪這一代的年輕人對所謂宣揚孝道的價值觀,沒有積極的反應,這也不是“代溝”所致。
即使在我們這一代,甚至我們的上一代又上一代,人們對孝行和親情的態度,原本就不一致。就以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來說,同一對父母養育的數個孩子,最後卻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對父母持有同樣的反哺盡孝態度。
有時,能見到同一個家庭中的所有兄弟姐妹都會對父母關懷照顧時,周圍總會有人驚嘆這樣的父母是特別有福氣,反而這樣“特別有福氣”的情況在社會中並不是“尋常”的。
自從為人母後,我也體驗到關於父母的愛不是“無私”,有時甚至是“自私”的,因此我覺得你說的年輕讀者所分析的,是現實中一針見血的看法。
父母對孩子的愛,其實都不自覺的有所要求,有所期待所謂的回報,甚至有時父母不管對年少或成年的孩子生氣時,也會搞不懂到底出發點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的自私比較多。
我不覺得孝順、反哺心或比較輕微的“審察”──就僅要求對親情的態度,是我們這一代和年輕一代對道德價值認知的差別,其實那和生長在哪個年代沒有太直接關係。
當然,父母對親情的態度,身教是重要的條件。可是,身教對子女的直接影響,能夠去到甚麼程度,也不在任何人掌握中。
有沒有良心,也是一個關鍵;而良心何時才發現親情的可貴,這和環境及許多因素所影響有關,有些人走完一生都沒有良心發現,也說不定。
──楊微屏──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