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8, 2016

從同一首校歌想起,“吉華”的孩子遍佈全世界

文/楊微屏

“遠矚高瞻,僑賢創校難,
普及教育,男女一例看,
校舍傍水灣,融和氣一團,
椰蔭下,任盤桓,
習與教都不倦,學有行端,
三校併,斐然成大觀,
齊努力,國強民生安。”

當這首歌熟悉的旋律響起,相信亞羅士打有大多數的人都會跟著唱,這不是甚麼流行歌曲,而是一首“校歌”─“吉華”學校的校歌。

想起當年畢業後,去到吉隆坡工作時期,有時初次見到一些人,問起家鄉在哪裏,對方聽聞我來自亞羅士打時,常常都會問:“你是吉華的畢業生嗎?”

原來,母校“吉華”是那麼的“名聞遐邇”,連許多外坡人都知道,而且一聽聞是來自亞羅士打的人,就會聯想到吉華生。

在世界各地,新加坡、中國、台灣、澳洲、紐西蘭、歐美國家,“吉華的孩子”幾乎遍佈全世界。

“吉華”共有6校,3所小學即吉華H校、吉華K校、吉華S校。3所中學即吉華國民型中學、吉華二校、吉華獨中。從同一首吉華校歌想起,可想而知,百年來吉華的搖籃孕育了多少個吉華的孩子。

小學時,我唸的是吉華H校,那時候和吉華K校師生共用甘榜霹靂的校舍,兩所學校的學生每年輪流分成上、下午班上課。所以那時候我們是今年唸上午班,明年就唸下午班,後年又唸上午班,如此交替。

兩校的小孩子,喜歡在上午班放學、下午班學生來上課時,吵鬧一番,好像很“勢不兩立”、“水火不容”的樣子。如今畢業後,大家都是成年人,兩校的畢業生聚集回顧小時候的事情,都會為孩子們的天真幼稚覺得好笑,笑里面完全沒有敵意,只有緬懷。

而吉華S校在甘榜峇魯的校舍,卻是和吉華國民型中學的“分校”初中一、初中二和初中三學生共用校舍。中學生長期在上午班上課,吉華S校小學生則每年都唸下午班。

那時候,在吉打港口路的吉華國民型中學,大家都叫“總校”,中間兩三年學生們就必須來“分校”上課。同一個人在求學生涯中,這樣轉換總校、分校,地理形勢完全差得遠,上學的交通工具和路線都差很多,但大家都還不是這樣長大,一路就這樣走過來。

吉華H、K、S,3所學校每年畢業生差不多一千人,從當年開始,就不是每個人都會理所當然的直升上吉華國民型中學。

不過,如果進到吉華國民型中學求學,那是人生另一站。在中學里不只有來自3所吉華小學的孩子,還有從亞羅士打其他小學進入吉華中學的學生,“半路”加進來,就也是進入吉華大家庭了。

當時的吉華國民型中學校舍,四周被稻田圍繞,入口的牌樓是最醒目的象徵,沿途有“椰林大道”伴隨我們走進校園。學校里華文學會每年把學生作文作品結集成冊的書叫《禾浪》,和校園當時景緻完全相融。

那時候是80年代,除了政府資助的吉華國民型中學和3所吉華小學,華社自已創辦的吉華獨中也已存在,但那時候不在成功園校址,而是在如今市區黃金地帶“阿曼中環廣場”附近。

唸高中的時候,常常從樓上望下去,看見剛剛成立的新學校─“吉華二校”的初中一小學妹、小學弟們,在下午班的時候來到校舍中,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校舍,借用吉華國民型中學總校的下午班上課。

後來,從吉華中學畢業了,常常母校的校長會叮囑學生:“今日你以吉華為榮,他日但願母校以你為榮”,“愛吾吉華”的情懷當然不會是在籍學生所能理解。而從吉華畢業的學生,最終也不全然能讓母校以我們為榮。

只是,那是我們人生最美好的階段留在母校的印記。

很多年過去了,由於我是記者的關係,長年都會回到吉華H校和吉華國民型中學母校采訪,當然姐妹校如吉華二校、吉華獨中、吉華K校、吉華S校,都是每年定期會踏入采訪的學校。

後來的吉華K校已遷出和吉華H校共用的校舍,遷移到吉打港口路豐富園,兩校因而終於有了獨立的校舍。而吉華二校也在K校的附近,擁有獨立校舍,如今6 所吉華都各自有莊嚴宏偉的校舍。

因為工作的關係,長年都可進出於母校,我一直都不覺得“回母校”是需要珍惜的機會,一切都好像理所當然。直到看見歷屆校友,包括我當年的同學,落力而充滿期盼的舉辦回校日時,才意識到不是每個人離開校園後,都會像我這樣常常可以回到那些年充滿回憶的地方。

今年農曆新年大年初三,吉華校友會號召了“回母校”活動。

結果好多好多歷屆學姐、學長、學弟、學妹,真的各自發動小群體,紛紛回到他們當年的吉華小學、中學的母校,尋找那些年曾經烙印的足跡。

不管是哪一所母校,承載的都是當年的吉華情懷。

Saturday, February 23, 2013

鞋子


有沒有試過,為了某個場合的需求,配合衣著尋找一雙相襯的鞋子?

有時,可買到外形合意,走起來也舒適的適合鞋子,那麼這雙鞋子從此就可如影隨形地跟著踏出去的步伐。

然而,有時會碰上應需求而買的鞋子,在那個場合穿上後,覺得穿了很不舒適,因此鞋子就從此擱在一邊,不再追隨生活中的腳步。

人與人相處,如鞋子。

有時候,選鞋子,並不知道後來會變成怎樣,也不是遷就,即能改變現狀。

局外人可能可以輕鬆地說,就將就一下,反正都買了。

可是,鞋子不適合腳,真的不能把腳變形就行。

──楊微屏──

Friday, December 28, 2012

扬帆

岁末,特别让人感慨。岁末是回忆的时候。岁末是结算的时候。我常常告诉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记得来时路,但是也要适时的放下,才能不背着沉重的包袱,勇敢的再往前走。

但是往往会在岁末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人生,好象搁浅了很久。不知道还是不是能够扬帆,乘风破浪。

想想,竟然有些胆却。

Thursday, December 6, 2012

再見茨廠街

我重踏足茨廠街
遇見當年18歲的我
凝視那年的少女
探索的旅程荊棘滿佈
當時她 踏出每個腳步
烙印美好的理想

我再穿越茨廠街
去搜尋當年18歲的自己
追蹤那年的足跡
我要告訴那年的少女
即使流淚 即使傷心
告訴她 所有看不見的以為
其實只是過眼雲煙

無論後來的日子
再多的風雨
再多的失意
再多孤寂
切莫忘記初衷

請她不要放棄原則
彷彿一轉角
20多年悄悄流逝
18歲和42歲在那裏相遇
心有靈犀  堅持  不妥協

(寫在從茨廠街搜索當年在吉隆坡求學、初入社會工作的心情後,對你的《回去太平洋》作出呼應。)

──楊微屏──




Thursday, September 27, 2012

回去太平洋

我要回去太平洋
去见当年18岁的我
告诉那年的少女
后来的旅途会很崎岖
告诉她  原来年少的梦
其实只是美丽的憧憬

我要回去太平洋
去寻找当年18岁的自己
寻找那年的足迹
我要告诉那年的少女
她会流泪  也会伤心
告诉她  原来年少的以为
其实只是短暂的花季

因为后来的日子
特别多风雨
特别多失意
特别孤寂
特别让人心悸

但是请她不要放弃
因为一转角
20多年已经过去
而我们还在这里
等待奇迹

-- 蔡欣洵--

Saturday, September 8, 2012

《阡陌行》


《阡陌行》

我們18歲那年約定了1999年的農曆新年見面。
可是後來失去了聯絡。
於是在1999年,我們在兩個國家,分別惦念著這個無法實現的約會。
後來,我們竟然又聯絡上了,這個約會遲了10年,終於沒有讓我們留下遺憾。
欣洵後來移居到新加坡,微屏在吉打家鄉。
這兩地的對話,讓我們慢慢的填補過去20年友誼的空白。

這本書,留下了從2009年至2011年的點點滴滴。

這本書,記載的是兩地的心情,在心情中滲入的是大馬、新加坡兩地國情、教育制度、社會價值觀、政治感慨、親情、愛情、友情。

屬於欣洵和微屏的《阡陌行》,一本在新加坡,一本在大馬吉打州。

如果人生走完就叫一輩子,那麼這輩子我們一起擁有的這本書,是見証我們從13歲開始慢慢變成好朋友後,至今仍保有當年赤子情懷的友情結晶。

謝謝欣洵的二哥達人,把世上僅有的兩本《阡陌行》送給欣洵作為生日禮物,然後欣洵把一本交給了微屏,讓我們在馬新兩岸擁有一輩子的一本書。

Friday, July 20, 2012


籌劃著下個月到新加坡找你,還有我另一個好朋友萍秀,心里一直都充滿幸福的感覺。我真的是純粹是為了專程看你,還有萍秀,而特地飛去。

整理舊稿時,看見這篇《迴》,那是我們"失散"20年後,第一次見面的情景和心情:

好友舉家離開家鄉9年,從新加坡回到家鄉掃墓,和她一起步出她所住的酒店,一邊向她介紹家鄉甚麼地方的拉沙、福建麵、咖哩好吃……。

好友笑說:“我覺得我像遊客。”

我也笑說:“妳確實是遊客。”

因為持有專業人士資格,而且另一半是新加坡人,她成為新加坡公民已多年。

我們見面時,剛好是“雙武補選”期間。關於大馬的政治,關於我們這一代,還有下一代在這片國土上將會面對甚麼轉變,突然我們見面時,都不想去討論了。

我這個一直守在馬來西亞,至今仍無念頭離開的人,面對一個已成為鄰國公民,但曾在大馬出生、長大的朋友,兩人在她的家鄉相對時,似是而非的討論她是否遊客身份,間中看不到的卻是無限感慨。

雙武成績出爐後,也是在新加坡的哥哥在msn中說,他的兒子就要去服兵役,因此決定全家人都直接選擇入籍新加坡公民。

哥哥嫂嫂也因持有專業人士資格,持新加坡永久居留權多年。過去,不只一次他想選擇入籍新加坡公民時,我卻總是勸告他不要。

可是,這一次,我無言。

然後,接下來幾天,關於大馬華人不感恩的言論,又迴響在周圍。關於誰應主導選票形勢的疑慮,聽在耳際,只有一個感覺:“又來了!”

因為見到久未相見的好友,思緒總不自覺飛向當年的回憶,這時聽回當年一名留美華裔歌手李恕權的成名曲“迴”,卻處身於目前雜音紛飛的大馬,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本來“迴”是一首情歌,但詞意卻適合現在大馬許多和我一樣想法的人,國家領袖那邊廂才聲言要營造“全民的馬來西亞”,這邊廂卻周而復始的有一些人仍對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們,持有不一樣的觀感。

有許多人如我迷惑於這是我們紮根的家鄉,還是我們也被“解讀”為“遊客” 而已?



─迴─
“有一些聲音,在我的胸懷,
峰迴路轉,如此糾纏,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不知道何時才能向你說句話,
越過千山萬水,已忘記疲憊的我,
向晚的城市夜色未淹沒,
你用你的一切,等待我的飄泊,
我用我的飄泊,等待你的一切……。”


──楊微屏──